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天心村天心街5号
武夷山市滨溪东路(武夷山碧桂园)A幢峰景一街综合楼
武夷山水帘洞位于章堂涧之北。有一线小飞瀑自霞滨岩顶飞泻而下,称为小水帘洞,拾级而上,即抵水帘洞。洞顶危岩斜覆,洞穴深藏于收敛的岩腰之内。洞口斜向大敞,洞顶凉爽遮阳。两股飞泉倾泻自百余米的斜覆岩顶,宛若两条游龙喷射龙涎,飘洒山间。
从山北桂林路口的芙蓉岩进入慧苑坑,再从售票亭边的斜岭折而右上,就能来到水帘洞。或从大红袍处沿山而上也可。水帘洞也是武夷山大的洞穴,高度和宽度均超百米;水帘洞的水帘,宽时足有4米左右。水帘洞是武夷山大的洞穴,高、宽各一百多米。
洞门前终年流淌的两股清泉,从一百多米高的岩顶飞泻而下,如悬挂的两幅珠帘。水帘洞内,轩爽敞亮,可容数百人。岩壁上摩崖石刻比比皆是,“活源”两字为。洞口外磴道的右侧,是碧绿沉翠的浴龙池。
文公以诗哭之曰:'曾说幽栖地,与君共接连。欲携邀月酒,同棹转鱼船。遽尔悲闻笛,真成叹绝弦。林狷催老泪,为子一潸然。"淳熙辛丑七年(1181年)朱熹和高足蔡元定等人曾应刘甫的邀请,重来此地游览,崖壁上曾留有朱熹手书的纪游题刻。
文曰:"刘岳卿几叔招胡希圣、朱仲晦、梁文叔、吴茂实、蔡季通、冯作肃、陈君谟、饶廷老、任伯起来游。
淳熙辛丑七年二十三日,仲晦书。"
水帘洞留下了刘子翚、朱熹、刘甫讲学郊游的胜迹,从此为邑人所津津乐道。
绍兴十七年(1147年),刘子翚逝世,邑人在洞内构建屏山先生祠,供奉刘子翚神主,朱熹亲题匾额"百世如见"。
刘甫、朱熹逝世后,后人又增立这两位贤人神位于祠内配祀,邑人俗称为"三贤祠"。
祠在"水帘洞内右,祀刘屏山子翚、朱晦翁熹、刘岳卿甫。" [清·董天工《武夷山志》卷十五]清康熙年间,祠堂被泉州僧人景真倚仗势力占领,擅开茶行,为此激起民愤,申告官府。后由福建巡抚下令饬禁,恢复奉祀刘屏山,禁令刻在水帘洞左侧。
三贤祠自南宋创建以来,历经八百余年,虽历经沧桑,祠堂几经圯毁,但由于摩崖石刻的官府饬令依然历历在目,所以旧址仍然多次重修,旧貌未改。